【台影新氣象】複雜政治生態中,臺影生下的珍禽異獸——《幻術》
映畫細讀
2019-05-04 | 幻術宣傳照

319槍擊案畫面。圖片來源:影片畫面
《幻術》是一部政治電影嗎?
豈止是紀錄片?在《我們的青春,在台灣》完成前,臺影視野中並未出現一部完全關注政治的「電影」。血統純正的政治電影並非是表現社會的唯一可能性,許多臺影亦非對政治避而不談。然而像《我們的青春,在台灣》這樣真切,或像《幻術》這般樣露骨的,或許才有更足夠的體積,讓臺灣政治在電影這個共鳴腔中產生更深沈渾厚的聲響。至於這樣的聲響實質上會對臺灣政治產生什麼改變,得看敘事、觀點和風向了。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觀眾自己的獨立判讀。
《幻術》有著一身政治片的毛皮,長著懸疑片的血肉,卻依附著一副紀錄片的骨骼。前二者不用多解釋,官方文宣上寫了,看過的人估計也無一會否認;後者不是因為它完整記錄了客觀真實,而是因為它相對直接地展演了一種臺灣複雜且神秘的政治生態和歷史。跳脫科學和客觀真實的視角,片中的情節不也可能是另一種真實嗎?

懸疑片的血肉在情節中表現的淋漓盡致。圖片來源:影片畫面
更有趣的是,這隻奇異的電影野獸還擁有一對新聞的翼和一雙電玩的角。片中大量運用報紙、廣播、電視新聞呈現歷史事件,為觀眾製造了真實感,即便是「製造」出來的。而其中一個橋段運用了電玩的視覺呈現,畫面在象徵和現實間來回切換,和全片虛實交錯的結構吻合。這種虛實交錯不僅表現在劇情中,也被運用在了視覺符號上。Again,虛實真假,恐怕也不是該片的重點。
角色人物口音的表現上成了一大敗筆
不過電影雖做到了金華路、總統府等場景的高度還原,還別有用心安插了一些如「蜊仔」的臺式黑色幽默暗號(據導演暗示,是隱喻「目睛滒著蜊仔肉」。後被糾正,片中出現的其實是「蚶仔」,那畫面中該出現的要是蜆,而非文蛤吧。我一度解讀成是以女性生殖器官為名怒罵......)。
槍擊案及布袋戲雙股螺旋敘事的橋段也營造了恰如其分的緊張氣氛,以孫悟空七十二變比喻槍擊案抑或政治本身高深莫測的特性。有臺灣味的電影語言,卻在人物口音的表現上滑鐵盧。飾演李登輝的石峰所講的臺語口音不自然,飾演陳水扁的陳家逵所講的臺語也不是臺南腔,呂秀蓮圓扁的中文口音在片中也神奇地變得方正清晰。可以見得發音上的缺失,算是一大可惜之處。
此外,部份場景的配樂或場運鏡格調也稍嫌不足。好比李登輝回憶年少時學習劍道的橋段,用了一段中文流行歌做配樂,個人認為風格上略顯突兀。再好比陳義雄妻子看到丈夫遺體後激動跑開的那一場,滑順的由近拉遠鏡頭,彷彿是要凸顯悲壯的情感。這樣大敘事的運鏡卻用來呈現這種小情節,大概小題大作了。
若還要雞蛋裡挑骨頭,那就是少了一點對刑事辦案的描寫。107分鐘的片長雖短小精幹,但缺乏這一描寫,它似乎就少了懸疑片那種緻密的「範勢」。

作者認為有些部分仍稍嫌不足。圖片來源:影片畫面
電影有必要承擔倫理教育個功能嗎?
映後會上,有位同學提出電影去脈絡化的質疑。他認為編導忽略了選舉作為人民賦予政治人物合法權利的正當性,讓權謀算計的面容遮蓋了臺灣民主化過程中人民構築出的相對堅實的軀體。編劇對這一點的回應十分保守,只說電影的篇幅不足以乘載那麼龐大的教育使命。不過依個人淺見,電影確實不必然需要承擔倫理教育和公正客觀的使命。
《幻術》的文宣一直是強調它「腦洞大開」的特色,說明了其旨不在呈現臺灣民主化的過程,而是將框架放在這過程中權謀算計的那一面,藉此呈現臺灣民主化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黑暗面。再者,片中仍有光州事件、臺美關係變遷等史實的描述。要說它去脈絡化,於看電影一事而言,有點太嚴苛了。
就在出了影廳後,當然有不少陰謀論。「我覺得去脈絡化才是目的。」回到本文最前頭寫的「政治性的意涵」,顯然我們是有一致想法的,只是論述的基調不同罷了。
以一個觀者和臺灣人的角度來看,片中的劇情或槍擊案本身,並不是最匪解的。最匪解的幻術,恐怕還是我們身處其中卻時常迷失方向的這片政治迷霧。
(本文僅代表作者意見,若有任何指教,歡迎來稿)
*延伸閱讀
【公民議題】我們與惡,沒有距離。
【紀錄片風潮】我們幹嘛進戲院看一個看新聞就知道的故事?
【觀影書寫】魯蛇群像--《百元之戀》觀後感(六)
投稿去>>>>>>>>liuduchunchiu@gmail.com
【六都春秋】臉書:https://goo.gl/hshqvS
【六都春秋】Line:https://goo.gl/Evnz7p
*封面圖片來源:影片畫面
文/郭伶妤
「要幹,那就來幹吧。」
(觀影日期是4月24日,但該片正式上映日為5月3日,為避免不當曝光劇情,故將觀影隔日即完成的評論隔擱置了約兩週。
在此感謝臺師大人文電影節團隊提供不限身份的試映觀影席位。而導演符昌鋒、編劇蘇敬軾映後會的說明,雖多有保留,但電影已然說明得很清楚。)
在2020前夕,大膽猜測這部電影選在此時上映,有其政治性的意涵。在以下的書寫中,會充斥這樣的論調。而《幻術》一片本身就是一種極為大膽的猜測,我們依據事件經過、一定程度地放任想像在這段討論中遊走,應該也不為過!
319槍擊案作為臺灣一大政治懸案,一部關於它的電影在事隔15年的今日才降世,是件相當值得研究的事。一如傅榆在接受端傳媒訪談時提到的,她也很好奇,為何臺灣解嚴這麼久,卻一直沒有一部完全關注政治的紀錄片。

319槍擊案畫面。圖片來源:影片畫面
《幻術》是一部政治電影嗎?
豈止是紀錄片?在《我們的青春,在台灣》完成前,臺影視野中並未出現一部完全關注政治的「電影」。血統純正的政治電影並非是表現社會的唯一可能性,許多臺影亦非對政治避而不談。然而像《我們的青春,在台灣》這樣真切,或像《幻術》這般樣露骨的,或許才有更足夠的體積,讓臺灣政治在電影這個共鳴腔中產生更深沈渾厚的聲響。至於這樣的聲響實質上會對臺灣政治產生什麼改變,得看敘事、觀點和風向了。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觀眾自己的獨立判讀。
《幻術》有著一身政治片的毛皮,長著懸疑片的血肉,卻依附著一副紀錄片的骨骼。前二者不用多解釋,官方文宣上寫了,看過的人估計也無一會否認;後者不是因為它完整記錄了客觀真實,而是因為它相對直接地展演了一種臺灣複雜且神秘的政治生態和歷史。跳脫科學和客觀真實的視角,片中的情節不也可能是另一種真實嗎?

懸疑片的血肉在情節中表現的淋漓盡致。圖片來源:影片畫面
更有趣的是,這隻奇異的電影野獸還擁有一對新聞的翼和一雙電玩的角。片中大量運用報紙、廣播、電視新聞呈現歷史事件,為觀眾製造了真實感,即便是「製造」出來的。而其中一個橋段運用了電玩的視覺呈現,畫面在象徵和現實間來回切換,和全片虛實交錯的結構吻合。這種虛實交錯不僅表現在劇情中,也被運用在了視覺符號上。Again,虛實真假,恐怕也不是該片的重點。
角色人物口音的表現上成了一大敗筆
不過電影雖做到了金華路、總統府等場景的高度還原,還別有用心安插了一些如「蜊仔」的臺式黑色幽默暗號(據導演暗示,是隱喻「目睛滒著蜊仔肉」。後被糾正,片中出現的其實是「蚶仔」,那畫面中該出現的要是蜆,而非文蛤吧。我一度解讀成是以女性生殖器官為名怒罵......)。
槍擊案及布袋戲雙股螺旋敘事的橋段也營造了恰如其分的緊張氣氛,以孫悟空七十二變比喻槍擊案抑或政治本身高深莫測的特性。有臺灣味的電影語言,卻在人物口音的表現上滑鐵盧。飾演李登輝的石峰所講的臺語口音不自然,飾演陳水扁的陳家逵所講的臺語也不是臺南腔,呂秀蓮圓扁的中文口音在片中也神奇地變得方正清晰。可以見得發音上的缺失,算是一大可惜之處。
此外,部份場景的配樂或場運鏡格調也稍嫌不足。好比李登輝回憶年少時學習劍道的橋段,用了一段中文流行歌做配樂,個人認為風格上略顯突兀。再好比陳義雄妻子看到丈夫遺體後激動跑開的那一場,滑順的由近拉遠鏡頭,彷彿是要凸顯悲壯的情感。這樣大敘事的運鏡卻用來呈現這種小情節,大概小題大作了。
若還要雞蛋裡挑骨頭,那就是少了一點對刑事辦案的描寫。107分鐘的片長雖短小精幹,但缺乏這一描寫,它似乎就少了懸疑片那種緻密的「範勢」。

作者認為有些部分仍稍嫌不足。圖片來源:影片畫面
電影有必要承擔倫理教育個功能嗎?
映後會上,有位同學提出電影去脈絡化的質疑。他認為編導忽略了選舉作為人民賦予政治人物合法權利的正當性,讓權謀算計的面容遮蓋了臺灣民主化過程中人民構築出的相對堅實的軀體。編劇對這一點的回應十分保守,只說電影的篇幅不足以乘載那麼龐大的教育使命。不過依個人淺見,電影確實不必然需要承擔倫理教育和公正客觀的使命。
《幻術》的文宣一直是強調它「腦洞大開」的特色,說明了其旨不在呈現臺灣民主化的過程,而是將框架放在這過程中權謀算計的那一面,藉此呈現臺灣民主化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黑暗面。再者,片中仍有光州事件、臺美關係變遷等史實的描述。要說它去脈絡化,於看電影一事而言,有點太嚴苛了。
就在出了影廳後,當然有不少陰謀論。「我覺得去脈絡化才是目的。」回到本文最前頭寫的「政治性的意涵」,顯然我們是有一致想法的,只是論述的基調不同罷了。
以一個觀者和臺灣人的角度來看,片中的劇情或槍擊案本身,並不是最匪解的。最匪解的幻術,恐怕還是我們身處其中卻時常迷失方向的這片政治迷霧。
(本文僅代表作者意見,若有任何指教,歡迎來稿)
*延伸閱讀
【公民議題】我們與惡,沒有距離。
【紀錄片風潮】我們幹嘛進戲院看一個看新聞就知道的故事?
【觀影書寫】魯蛇群像--《百元之戀》觀後感(六)

【六都春秋】臉書:https://goo.gl/hshqvS
【六都春秋】Line:https://goo.gl/Evnz7p
*封面圖片來源:影片畫面